


2025年是河南新高考落地实施之年。为全面展示我省高考综合改革经验成果,我们特别推出“百名校长话改革”专题,邀请全省百名示范性高中以及本科高校负责人聚焦高考综合改革,谈认识、话体会、聊经验、谋发展,用篇篇文章呈现改革智慧。快来一起品读佳作,来一场思想碰撞吧!
转变观念,积极应对,迎接挑战——高考综合改革对高中教育教学的影响及对策
淅川县第一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姚银秀
根据教育部总体安排部署,河南省作为第五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8个省(区)之一,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到2025年建立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普通高校考试招生模式,初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一、高考综合改革的内涵
河南省这次高考综合改革是对高考招生制度的整体设计,是一次综合、系统、全面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现改革意志。河南省这次高考综合改革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统筹推进教学、考试、评价、招生的综合改革。这次改革对教育领域进行系统性、格局性重构,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考试评价、教育治理等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是符合省情实际。这次改革充分考虑了河南省原有高考模式、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和学科专业布局等因素,一方面充分借鉴已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省市的经验和教训,稳妥推进;另一方面结合了河南省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考虑各地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存在一定差异的基础上,将物理或历史作为考生首选科目之一,既可以与现有师资、教室等条件有效衔接,又能够引导不同地区、不同普通高中的学生从实际出发合理选择学习科目,科学规划学业生涯,为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三是凸显育人宗旨。一方面这次改革方案更具有自主性,赋予了学生充分的选择权,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机会。每个人都可以最大程度地扬长避短,选择自己的优势学科,凸显出自身的个性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学其所好、考其所长的原则,更加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考生和高校满意度。考生志愿采取“院校专业组”的志愿设置模式,考生根据自己所选的选择性考试科目填报相应的专业组志愿,提升了考生的兴趣志向及与最终所录专业的契合度,达到“学其所好、录其所长”的效果;也使高校能招录到有相应学科特长和兴趣的考生,有利于进校后的人才培养和学校自身发展。
二、在高考综合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同时也应看到,高考综合改革对中学,尤其是县域高中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以淅川一高为例,我校在应对高考综合改革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实施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教学方式改革。选课走班要求学校必须在设备设施、教室、师资等方面做好配套完善,开齐开好各学科课程,实施分层教学,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课。但走班教学给学校带来了挑战,学校在组班、排课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难题。目前,我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短板,理化等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而部分学科教师有剩余,教师资源难以合理配置。
新高考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传统以成绩为主要依据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再适用,县级中学需建立一套科学、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表现。目前,综合素质评价更多的是记录学生的过程性表现,虽然评价维度是一样的,学生的得分等级也是相同的,但是不同学校的育人活动质量可能不一样,记录的结果可能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会出现敷衍、失真等情况。这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考综合改革虽然赋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但是作为县级中学,很多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尚不明晰。他们对自我认知和评价较为模糊,对高校和专业的认识也不够充分,需要有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清晰认识选科、专业、职业三者间的联系。
三、应对高考综合改革的措施
虽然作为县域高中应对新高考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校也在积极探索,积极适应高考综合改革。
1.优化组合设置,实施部分学科捆绑
面对走班选科困难的问题,我校通过学习借鉴邻省湖北课改先行地区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探索出将“物+化”“政+史”进行捆绑,优化组合设置的选科模式。物理和化学、政治和历史学科间有一定的相通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强化理解和运用。
2.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我校采取多种方式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能力。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专题培训,邀请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解读新高考政策内涵、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方法变革等内容。引进名校的网络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另一方面建立教师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参加校际交流活动、学科研讨会等,与同行分享教学经验与困惑,在交流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同时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从实践中感悟观念转变的必要性与实际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校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以及未来发展规划,同时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与资源优势,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设计中,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跨学科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健全职业规划,构建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欠缺问题,实施全员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学业和生涯规划指导。在高一年级设置系统的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通过一些测评手段,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详细介绍高中各学科与大学专业的对应关系,以及不同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与发展前景。到了高二高三年级,则根据学生选科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辅导。
在综合素质评价方面,不再单纯以考试分数作为学业成绩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是将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质量、小组项目合作成果等纳入评价范围。同时重视品德素养和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评价,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道德品质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评价,为高校招生提供全面的综合素质参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创新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高考综合改革跟任何改革一样,还有一个结合实际抓落实的过程,我校将积极应对,继续探索,同时与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把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真正使学生受益,使家长放心,使社会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