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校长话改革 | 借风唤花醒 共筑强校梦

来源:河南招生考试信息网   发布日期: 2025-05-13T08:46:53   浏览量:

2025年是河南新高考落地实施之年。为全面展示我省高考综合改革经验成果,我们特别推出百名校长话改革专题,邀请全省百名示范性高中以及本科高校负责人聚焦高考综合改革,谈认识、话体会、聊经验、谋发展,用篇篇文章呈现改革智慧。快来一起品读佳作,来一场思想碰撞吧!

 

 

借风唤花醒   共筑强校梦

邓州市第二高级中学副校长  丁弢

 

河南省政府于20226月正式颁布实施《河南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本轮改革,是基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高考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的现状,应时而生的一项教育改革,恰逢其时,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持续强力推进,我校在探索中不断加深认识,积累经验,总结不足。

一、曲径探幽,一睹庐山真面目

面对本轮高考综合改革,我们从一开始的茫然无从,到摸着石头过河,再到逐渐拨开迷雾,曲径探幽,渐识庐山真面目。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此次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来说,改革旨在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使学生的学业成绩、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素质得到全面科学考量。此外,改革还致力于减轻学生负担,减少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改革的主要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包括考试科目调整、综合素质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的建立。首先,考试科目的调整是此次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改革后,高考科目将从传统的3+X”模式,调整为“3+1+2”模式。其次,综合素质评价是此次改革的重要创新。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社会实践、创新能力、身心健康等多个方面。学校将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同学互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综合评定,旨在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业成绩。最后,多元录取机制的建立是此次改革的另一大亮点。传统的高考录取主要依据学生的高考成绩,而多元录取机制则通过综合素质评价、自主招生、推荐免试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录取机会。

这些改革内容的实施,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通过这些措施,教育将更加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二、春风化雨,桃李芬芳结硕果

(一)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明方向

为了能够全面深入了解高考综合改革先进地区和领航改革学校的具体做法,指导我校的课改实践,使得学校早日走上高考改革的快车道,近年来学校党委班子部分成员、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各学科一线骨干教师先后到湖北、山东、山西、重庆、江苏等高考综合改革先行试点地区进行学习,实地参观并深入学习他们的先进改革经验。

通过对文件的学习和对改革先行试点地区名校的实地考察,我们对于学校高考综合改革在课程规划与课程建设、选课走班运行机制、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优化、学生发展指导、学校管理与考试评价改革、资源配置与信息化建设上均建立了立足本校实际的管理框架和实施路径。

(二)立足本校,创新管理增效能

1.创新管理架构,力推扁平管理方式

传统的学校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存在层级多、消息传递过程中的消减现象。所以,各项决策的实施,工作举措的落地,就会受到影响,而且时间也会有延误,无法适应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学校党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创新管理方式,果断采用“扁平化管理方式”。这是一种降低管理重心、减少管理层次、缩小学校内部管理单元,切实提高学校工作的执行力的管理方式。

我校的扁平化管理可以概括为“校长负责制、年级责任制、主任落实制”,每个年级都有蹲点的副校长和2名级部主任,每个级部2名副主任,副主任均由班主任担任,分别负责教务与教学、学生管理工作。

我校实施扁平化管理下的级部,由级部主任全面负责。级部主任直接面对一线的教师,直接面向学生家长,什么事情都由级部主任会同级部其他领导研究决定,级部主任是级部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负责人。

扁平化管理后,级部管理团队既有学校层面“大视野”,也有级部层面“广视角”,提高了工作站位、细化了工作标准、提升了工作水平,从而实现级部高质量发展目标,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幅攀升,高考综合改革的各项探索也落到实处,并已初见成效。

2.紧盯过程管理,提升课堂效益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进度、选科分班)的有效实施,重点是教学各个环节的管理与落实。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严格过程管理,落实规范常规教学。落实一日教学常规,加大对教学各个环节的监督和调控,坚持每天一通报。监控全覆盖,教务处对每个教室的课堂运行情况全程监控,即时通报。每月进行一次评教评学活动,强化了教学检查的落实与反馈,促使教师课前有准备,课堂讲效率,课后有反思。落实每日一问,每日一检工作,由课任教师每日向学生布置落实一个问题,重基础,抓教材,由级部和教务处进行检查通报。

二是提升课堂效益,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求教师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合我校实际,经多年探索实践,我们自创并推行“五环教学”模式,即问题引领、自学探究、合作解疑、展示点评和训练拓展。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适合我校校情,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一定提高。

常态化进行赛课活动,以赛促教,提升教学技能。每周分三个赛课组(语数外组、物化生组、政史地组),由几位副校长分别担任赛课小组组长,每科每周、每月、每期、每学年评出“周课改标兵”“月课改标兵”“期课改标兵”和 “年课改标兵”,获奖的教师均颁发证书和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多措并举,提升师能促改革

一是近年来,学校通过师徒结对拜师活动、常态化每周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竞赛活动、抓实抓细教学研讨等举措,催生出一大批综合素养较高的中青年教师,很多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二是近年来学校持续开展“七个一活动”,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我校开展的“七个一活动”,即仔细研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并写出读书心得;录制一堂或上一堂自己满意的优质公开课;主持或参与至少一项课题研究;在学校“智慧教育前沿大讲堂”做一次学术报告;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写一篇有较高水平的工作反思;写一手让人欣赏的好字;在CN杂志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以上。每学年评选一次“七个一活动”优秀参与奖,颁发证书并给予奖励。

三是引进优秀教师,充实师资队伍。近年来我们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每年引进二十余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师出彩的背后,是学校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负责”的理念,以教学管理为核心,以项目活动为载体,通过差异化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平台,点燃教师更高层次的需求,让老师们在这个平台上逐渐发现自己,绽放自己,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党委一直致力于从各个方面体现对教师的尊重,最重要的是明确价值导向和底线原则,把最适合的人放到最适合的岗位,让每一位教师在做事中不断成长,不断收获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在专业领域不断成长的老师们全身心投入到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中,学生既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更好地投入学习,又能够在耳濡目染之中,自己也心中有爱、眼里有光,展现出蓬勃向上的一面。

(四)研发拓展,校本课程增内涵

开发特色课程,打造学校品牌。我校在上级要求开设的基础型课程之外,还开设了多门类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我们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开发了一系列特色课程,目前我校完成多元课程体系的初步构建,形成五大类课程:基础课程、艺术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初高中衔接课程、招飞课程,较好地完成了国家的课程要求和全面培养人才的需求。实施课程改革后,学生的知识面更广更全面,各种爱好和技能得到发挥和展示,多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也促进了高考成绩的提升。

(五)革新技术,精进学业展锋芒

一是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我们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建设了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校园网等硬件设施,为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二是开发教育教学管理平台,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我们开发了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实现了教学计划、课程安排、考试评价等教学管理环节的信息化,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我们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提供科学依据。

在高考综合改革大背景下,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学校管理,依托技术革新,在高考综合改革的道路上锐意进取,奋力前行,也初步取得了一点成效,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三、躬身自省,正视不足迎挑战

尽管我校在高考综合改革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虽然我们开设了多元化的课程,但在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些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质量还有待提高,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还不够充分。虽然我们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但在教师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学科的教师数量不足,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还不够明显。教师的培训和发展还不够系统,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探索之路仍然漫长,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歇,我们定会乘着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东风,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分享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