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是河南新高考落地实施之年。为全面展示我省高考综合改革经验成果,我们特别推出“百名校长话改革”专题,邀请全省百名示范性高中以及本科高校负责人聚焦高考综合改革,谈认识、话体会、聊经验、谋发展,用篇篇文章呈现改革智慧。快来一起品读佳作,来一场思想碰撞吧!
高考综合改革对高中教育教学的影响与对策
内乡县高级中学校长 胡书珍
2014年9月,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标志,我国开启了自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轮高考综合改革。2022年6月27日,《河南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河南省高考综合改革工作全面启动。2025年6月,河南省将迎来首届“新高考”。高考综合改革是教育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一、明理晰向,聚焦关键,精准把握改革之“变” 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日新月异,人才强国蓄势待发。传统高考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开展高考综合改革,旨在打破原有的应试教育模式,建立更加科学、公正、全面的评价体系,以适应新时期人才需求。 一是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高考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学校管理人员、教师要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目标入脑入心,实现从“育分”向“育人”的转变。 二是加强理论研究是关键。认真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考试》等资料,强化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与研究,转变教学方式,明确“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三是立足课程建设是重点。首先要开发适合学校校情学情的学考、选考、生涯规划等课程,做好与新高考的课程对接;其次要逐步开发学科拓展、人文素养、科学创新、社会实践等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及个性发展提供课程资源;拓宽课程开发渠道,完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资源从“单一”到“多元”,从“校内”到“校外”的转变。聚焦课堂,重视学生生涯规划,实现从“教师”向“导师”的转变。 二、立足实际,师资培训,助力赋能发展之“势”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分数的提升,而在新的高考制度下,我们更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探索未知、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成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我们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同时,我们也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的教师队伍逐渐形成了多元化、创新化的教学风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 二是要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激励机制。我们建立了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视教师的教学质量、创新能力和对学生的关爱程度。通过设立各类奖项和荣誉,我们激励教师不断追求卓越,为学生的成长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三是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教师跨学科、跨年级进行教学研究,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我们的教师队伍在教育教学中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互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 三、因材施教,个性指导,关注学生成长之“需” 因材施教,是教育自古以来就倡导的理念。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一理念往往难以得到充分地实践。高考综合改革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去重新审视并实践这一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教育原则。 高考综合改革强调评价多元化,这就为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传统的单一分数评价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智能。而新的评价体系,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能,为他们量身定制最适合的学习路径和成长规划。 在因材施教的贯彻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个性化教学,因材而教。这不仅仅意味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更意味着对每位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注。我们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互动、个别辅导、分层教学等多种形式,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他们发现并发扬自己的长处。 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今年我校全面推行“一本通”学习法,借助“一本通”这一校本载体,整合笔记本、纠错本、积累本等学习资源,不仅极大避免了学生作业本繁多的累赘情况,也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优化梳理,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综合评价,多元发展,系统优化教考之“法” 高考综合改革的核心在于“综合”,它打破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单一评价模式,转向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量。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进步,更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与认可。在我看来,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正是为了更加准确地描绘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轨迹,让他们的个性与才华得以充分展现。 在综合评价的框架下,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我们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的素养。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科技创新、科普讲坛、励志演讲的机会,使自己的人生发展与时代同向同行,与国家同频共振。 为了实施好综合评价,我们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做出一系列调整。在课程设计上,我们要注重课程的多样性和实践性,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空间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教学方式上,我们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敢于创新。在评价体系上,我们要建立科学、全面、动态的评价机制,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在高考综合改革的推动下,我看到了学生成长的新希望。他们不再被单一的分数所束缚,而是可以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个性。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综合评价体系将会不断完善,为更多学生绘制出更加精彩的成长画卷。 五、五育并举,开拓创新,激活立德树人之“术” 高考综合改革打破了“唯分数论”的局限,倡导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这一变革,要求我们必须从单一的学业成绩中跳出来,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潜能、社会实践、道德品质等多维度的发展。 一是结合学校厚德教育文化,优化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和心理课程。在课程中教给学生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的同时,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由思政中心和教务处心理教师合作,根据学生不同学段特点,开设高一基础年《崇德明理》、高二发展年《立德修身》、高三提高年《厚德载物》课程,配套刊印《内乡高中心理报》,以指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既能健康成长又能促进学业发展。 二是重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多元化课程,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尝试开展社团活动,适时组织体育、音乐、美术等相关比赛活动、展示活动,通过发展才艺、特长,让学生释放活力,激发创造力。 三是重视家校共育。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成立家委会,评选“最美家长”,建立起学校、家长与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惑,共同探讨未来的可能性。通过家校合作,我们希望能够为每一位学生营造一个支持、理解、鼓励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 此次高考综合改革作为历史上最全面、最彻底的一次教育改革,对高中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全面直接和潜移默化的,其导向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改革实施主体的中学,我们要积极面对挑战,充分了解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和需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答好新高考这一问卷,为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