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是河南新高考落地实施之年。为全面展示我省高考综合改革经验成果,我们特别推出“百名校长话改革”专题,邀请全省百名示范性高中以及本科高校负责人聚焦高考综合改革,谈认识、话体会、聊经验、谋发展,用篇篇文章呈现改革智慧。快来一起品读佳作,来一场思想碰撞吧!
昂首新征程,携手向未来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探索与思考
汝南县第一高级中学校长 戴圩章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伴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考招生制度的不断完善,一条选拔人才的中国特色之路已经成功走出。这一制度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但也存在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简单的“唯分数论”题型相对固定,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选科非彼即他”使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等现象。我省作为全国第五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8个省(区),2022级入学的高一新生即将在2025年夏季以新高考评价的方式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就读,作为普通高中的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对育人方式进行深度思考研究,及时做出改革探索。 一、更新育人理念 新高考相对于大文大理传统的分科模式,突出强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让学生有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除了统一高考的三门科目外,其余三门都有选考科目。高考命题的理念已从最初的“学科知识为主”转变为“学科素养为主”,从原来的“考知识”转变为“考能力素养”,同时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得到了增强,特别强调了对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的考察。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育人理念,学会多元多样化教学育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体现在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才能真正做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新时期对教育者提出的培养要求、思考范围和前进方向,不断促进人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努力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三)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 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教育工作者应提高课堂时效,减轻学生负担,开展优质课外活动,既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又实现学生的素质发展。 (四)树立学生主体的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性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性地位,在教学中既需要贯彻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两者相统一的规律,又要建立合作、友爱、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 我校坚持“引导自学、展示点评、当堂巩固”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采用导学单模式努力“让教育适合学生”而非“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变化及习惯的养成。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或获取,而是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的发现和创造。我们必须联系实际,突出特色,务求实效,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发展成就,重新确立一种以知识发现和知识创造为中心的育人观念。 二、变革育人方式 由于新高考赋予了学生更多的学科选择权,他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志向、兴趣、优势以及报考院校和专业的选科要求进行全面考虑,从而做出选择,因此,变革育人方式迫在眉睫。对教育教学的组织方式进行创新和变革便首当其冲。 (一)个性化教学显神通 随着对学生个体差异认识的深入,个性化教学逐渐成为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重要趋势。让每个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学,通过分层教学、走班制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我校设置强基班,实验班等不同层次班级,并配备优良师资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真正地让老师因材施教、各显神通。 (二)协同式学习促发展 协同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强调学生间的互帮互助、相互协作,培养团队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我校强调教学要从知识的传递转向知识的构建,核心要素包括课堂主体由“教师授课”向“学生学习”转变、课堂内容由“预设标准答案”向“探究生成观点”转变、课堂目标由“量的累积”向“质的提升”三个层次。通过探究式合作,协同学习共同发展。 (三)项目式学习助提高 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学习,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是通过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考核而培养出来的。我校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信息化教学焕生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逐渐兴起,使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些运用信息化手段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资源更丰富、教学空间更广阔、教学效益更高。 三、改革评价机制 “新高考”评价体系是我国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环,旨在推动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评价机制作为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育人观念的更新,分数占优的传统评价方式逐渐显现出局限性。因此,落实教育评价体制机制改革,回归教育育人的本质和初心,已然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侧重综合素质的全面化 教育评价改革的核心在于从重考试转变为重综合发展。过去考试分数单一,往往成为衡量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同时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限制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评价体系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创新精神、社交能力等方面,从而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潜能。我校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拓展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开展“雷锋活动月”“红歌颂祖国”“我是宪法宣传员”“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演讲比赛等活动,积极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河南省诗词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二)评价方式的多元多样化 传统的笔试评价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快速、大规模地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但这种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策略。因此,引入口试、评价性作业、项目式学习的评估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例如学生协作能力及领导力通过团队协作项目得到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得到评价。我校积极探索“引导自学、展示点评、当堂巩固”,把学生自学和探究合作相结合,展示方式多元多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展示反馈得到肯定,也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评价往往只盯着分数,却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实施过程性评价,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如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这些信息对于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都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我们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方位考量,通过观察其日常表现,指导其提高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从而促进全面发展。 改革之路无坦途,砥砺奋进正当时。在推进高中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的道路上,既要有道不变、志不变的坚强决心,又要有敢闯敢干、攻坚克难的锐气和魄力;既要坚持守正创新,又要强化责任担当,以高质量育人,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