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校长话改革 | 识新致远,进而有为——浅谈高考综合改革实施

来源:河南招生考试信息网   发布日期: 2025-04-29T08:19:55   浏览量:

2025年是河南新高考落地实施之年。为全面展示我省高考综合改革经验成果,我们特别推出“百名校长话改革”专题,邀请全省百名示范性高中以及本科高校负责人聚焦高考综合改革,谈认识、话体会、聊经验、谋发展,用篇篇文章呈现改革智慧。快来一起品读佳作,来一场思想碰撞吧!

识新致远,进而有为

——浅谈高考综合改革实施

固始县高级中学校长  张文友

根据我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将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模式,到2025年初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固始县高级中学作为河南省示范学校,在《河南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尚未公布时,就开始探索实施作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构了学生评价、班级评价、教师评价为一体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此本人结合学校实际,就高考综合改革谈几点认识,提几点建议。

一、对于高考综合改革评价体系的几点认识

1.改革凸显了评价的客观性,学校要做好客观记录与主动引导的结合

高考综合改革的基本模式是“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两依据”由于呈现的是量化的成绩,因此在操作上比较直观流畅。而“一参考”由于呈现出的是过程性的成长记录,主要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内容,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其中的重点就是如何真实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特别是学生的突出表现。

客观和中性的评价导向,并不意味着学校学校止步于此。而是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甚至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引导,特别是学校特色发展、多样化发展以及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主动提供成长支架,丰富课程供给,提供更多资源与平台,做好师资对接,搭建活动场地和场所,加大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方便信息采集的及时和连续和高保真。

2.改革呈现了评价的连续性,要做好学校意图与个人愿望的结合

学校取向和学生的自我认识要形成高度契合。要想取得一个突出的综合素质评价表现,就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要做出突出成绩,获得较高的荣誉,丰富体验经历。高考综合素质评价是过程档案式记录,不是简单的等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块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都在学生叙写成长记录上。成长记录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学生的成长轨迹就是通过事件、经历、数据、成绩、荣誉、成果等具体的东西来呈现的,将来为高校提供学生综合素质材料,重要的一项就是成长记录,因此教育、培训学生坚持写、及时写、真实写,学生写成长记录既是学校的培养要求,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

3.改革体现了评价的严肃性,要做好管理工作与监督制度的结合

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充分运用全省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管理平台,平时学生的表现由各高中学校按照统一的要求进行动态地、过程性录入,真实反映学生发展状况,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为了保证信息录入的真实性、准确性,要求健全信息确认、公示投诉、申诉复议、记录审核等监督保障制度。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一方面要公平、公正、公开地记录学生成长足迹,真实反映学生综合表现;同时又要为学生搭建多样的发展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展示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阅历和体验,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出彩。

二、高中学校要深入研究新高考改革精神,提前谋划,科学应对,结合省情和校情对教育教学方式做出调整和改变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相对于传统“大文大理”的“套餐”式招生模式,新高考突出强调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除了3门统一高考科目外,另外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给了学生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高中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一是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卓越发展方面去理解新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努力“让教育适合学生”而非“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

二是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命题,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通过构建全面育人特色课程,让学生真正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三是紧紧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学科育人任务,把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精神落到实处,坚持“五育”融合发展,适应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开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型教学,努力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是破除“五唯”,改变重应试、轻能力,重排名、轻素养,重分数、轻德行的不良评价导向,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构建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2.做好教学组织变革

由于新高考为学生提供了除语数外之外的其他学科的选择和组合权,因此学生可以根据未来报考专业的需要,进行多种学科组合的选择。这意味着学生选择的学科领域方向已不限于传统的文理方向,还可以做更加精细的“学科领域选择”。基于此,学校需要根据学生对各学科领域修读科目的选择做出适应性安排,采取不同程度和方式的行政组织和教学组织管理,选课走班将成为高中教育教学新常态。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要设计好三张表:

一是课程表。要对各学科修读科目(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行三年一贯制的整体安排,并结合每个阶段选课情况和师资结构对各类课程进行分段合理化配置。

二是走班表。借助信息化手段,制定选课走班规则,为学生科学编制选课走班表,确保每一位学生选课有指导、走班有方向、课堂有保障。

三是考评表。对学生选课走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要通过班级管理者的考评来实现。选课走班之后班级管理模式由“1”(一位班主任)变为1+N(一位行政班班主任+N个教学班导师)。学校要通过完善考评制度,科学制定考评表来明确班级管理者的职责分工:行政班班主任负责班级学生的一日常规、安全纪律、成绩提升、素养培育等全局性和长期性工作,教学班导师负责学科评价与学业管理。

3.加强生涯规划指导

新高考的核心思想是“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更好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高中教育者要站在国家对人才需求的高度和学生兴趣特长的角度,通过对学生生涯规划的科学指导,实现学生个人选择与国家选择之间的同频共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

一是成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心。“一生一案”建立学生生涯发展档案,对学生积极开展理想、学业、生活、交友、升学、心理等综合指导。

二是构建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统筹三年,整体构建高一“认识自我,学习体验”、高二“选课选考,科学规划”、高三“专业对接,自主发展”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三是针对性指导选课走班。通过开设专题讲座、邀请专家指导、家长座谈会等形式,指导学生在进行学科选择时要兼顾“喜欢的”“需要的”与“擅长的”,将个人兴趣、社会需要与个人特长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理性选择。

在落实高考综合改革工作中,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思路、头脑有规划,手中有办法、脚下有路径”,认真研究,加强学习,勇于实践,不断优化创新,大胆探索出适合本校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为“做人民满意的美好教育”交出一份优异答卷。


分享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