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内蒙古 |
|
|
 |
江西 |
|
|
 |
广西 |
|
|
 |
西藏 |
|
|
 |
青海 |
|
|
 |
宁夏 |
|
|
 |
香港 |
|
|
 |
澳门 |
|
|
 |
台湾 |
|
|
|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学校于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2022年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学校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模范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形成了“政治引领、典型引路、品牌带动、校训育人”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于1996年、2001年、2011年、2021年四次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于1984年、2011年、2016年、2021年四次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工业和信息化部“一提三优”工程特别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入选全国首批十所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学校持续发挥党建双创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引领优势,不断完善“学校党委主导、学院党委主体、党支部主心骨、党员主人翁”的基层党建工作体系,持续深化“+支部”“榜样库”“工作室”思政工作品牌内涵,高质量建设一批理论宣讲团和先进事迹报告团。2021年刘永坦院士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学校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传统,形成了“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出了113位两院院士、148位大学书记和校长、122位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47位共和国将军、450余位航天国防总师,培养出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全国最美奋斗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教师、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培养出了30余万优秀人才。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育人优势,加速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创新拔尖人才个性化培养体系,加强“五育并举”顶层设计和资源供给,创新推出的永坦班、善义班、小卫星班、智能机器人班等“院士班”广受欢迎,学生学科竞赛成绩连续3年蝉联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第一,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学校大力赓续弘扬“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的哈工大精神传统,坚持“稳引培”并举,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建成了一支享有“八百壮士”美誉的师资队伍。现有两院院士39人(含双聘)、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0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25人。
学校秉持“强精优特”学科建设理念,坚持扬工强理重交叉,形成了优势特色学科、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支撑学科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学校拥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力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学科优秀率(A类学科占授权学科的比例)位列全国第六位,A类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八位,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本部共有22个学院,涵盖了工、理、管、文、经、法、艺术等多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教职工近7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4120人;在校生近6万人,本科3万余人,硕士生16000余人,博士生近1万人。
面向新征程,哈工大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矢志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勇担中国航天第一校“尖兵”重任,努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建于1985年,是哈工大“一校三区”(哈尔滨、威海、深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海洋局、山东省、威海市多方共建的哈工大特色校区。哈工大是我国首批入选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中国“C9联盟”高校成员,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哈工大现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15个工科学科步入A类行列,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
经过38年的发展建设,哈工大威海校区现有12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有42个本科专业。在校生13000多人,与哈尔滨校本部共享27个博士点和39个硕士点,其中单独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车辆工程3个学科硕士点。拥有8个山东省重点学科,6个山东省特色专业,8个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是哈工大“985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现拥有国家首个浅海海上综合试验场、先进焊接与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威海分室、对海监测与信息处理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新一代海空天对海观测技术综合试验平台(在建)、海洋工程材料及深加工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以上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30余个。
学校汇聚了一支结构多元、知识宽厚、教研并重的师资队伍,拥有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6 名省级教学名师和 14位哈工大教学带头人,多名青年教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山东省泰山学者计划和泰山产业人才领军计划。同时,学校还聘请了包括外籍院长、海外特聘教授在内的93位高水平专家担任客座和兼职教授。此外,还有10位院士定期来校区工作,并建有实验室和科研团队。
学校始终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坚持与校本部“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质量、统一品牌”。坚持教授上讲台,青年教师过“师德关、教学关、科研关、水平关”,以朴实严谨的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校的本科生录取分数线连年大幅度增长,2022年,在 24个省(自治区)最低录取线超过重点线100分。获得由哈工大统一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威海校区高度重视本科生培养,坚持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育人特色,逐步形成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校园教育与企业实习相结合、校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注重因材施教。实行完全学分制、转专业、辅修专业(课程)、双学位等机制,在满足专业培养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
2.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实施创新学分制,推行大一年度项目计划、大二/大三课程设计与创新创业项目、大四毕业设计项目与企业实习项目等;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工程领军人计划,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创建创业商学院,聘请企业导师,注重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有200多个企业合作伙伴和企业实习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等。每年获得各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竞赛奖数百项。
3.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围绕新技术、新经济、新产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的理工科优势,2017年开始,威海校区率先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现有教育部正式批复建设的新工科专业9个,包括机器人工程、智能车辆工程、网络空间安全、服务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智能材料与结构、海洋信息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海洋技术。威海校区已形成先进的新工科培养体系及“新工科‘Π型’方案”,2020年将产生首届新工科毕业生。
4.实施“学院+书院”的跨学院跨年级协同育人模式。依托学生宿舍建设6大书院,打造书院与学院相融合、通识与专业相融合、共性与个性相融合、导师与学生相融合、跨学科与跨年级相融合、领袖与群体相融合、文化与活动相融合、学习与养成相融合的书院文化和育人新模式,为学生建立更好的生活与学习空间,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5.构建开放式联合育人环境。威海校区现已与欧、美、澳、亚的近100所国际知名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出160余个出国项目,覆盖全校所有专业。建有2+2、3+1双学士学位、3+1+1、4+1本硕贯通等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及交换生项目、国家公派优秀本科生项目、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以及短期出国项目。2020年,海洋科学与工程国际学院将首次面向全国部分省份招收“船舶与海洋工程(中外合作)”专业学生。
威海校区近三年本科毕业生继续读研比例为44%左右,留在国内深造的学生有近50%选择在哈工大继续就读,其他前往985高校和科研院所,出国深造的同学占毕业生的11%,大都在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就读。
威海校区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每年共组织校园招聘会1700余场,其中国防科技单位近100家,世界500强企业400家左右。2022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中,到世界500强企业的占比37.4%,到中国500强企业的占比44.6%,到国资委央企就业占比28.7%,到国防系统就业占比11.2%,82.6%的毕业生对就业去向表示满意,92.6%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与岗位对口。
|
|
|